事再征一回税,至于温晏然,她钱也是大手大脚,却始终没有另立税收名目。
宋文述不知,温晏然并非不想额外征税,而是缺乏“皇帝可以借工程的名义跟百姓要钱要粮”的概念……
商议到此,许多大臣其实已经心气渐平,又过了一个月左右,安南都护府的萧将军有信京,说她送了一批粮到运河那边。
中枢的大臣们一时间震惊莫名。
旁人也罢了,庆邑那块本没几块熟地,萧西驰她到底哪来的粮?
第152章
对于萧西驰送粮的消息,温晏然怀有着同样的震惊之。
这份奏表刚送到景苑,专心炼丹的天便立刻回了桂,并了旨意,要把朝廷心重新挪回城,方便她办公。
——大臣可以挪来挪去,但资料挪动比较麻烦,的大分文书都放在皇朝里面,温晏然一直到回城之后,才能让人调了庆邑冲诸郡的耕田粮记录来看。
南边的人跟田地数量都是有限的,就算粮产量因为绿跟草木灰提了几成,但受气候制约太严重,一旦遇见大旱之年,很容易颗粒无收。
再加上庆邑冲都是边防重镇,需要保证本地的粮储备,以便应对战事,平常不用朝廷南边送粮便已经十分难得,怎会反过来给中原送粮?
就在中枢困惑的时候,萧西驰的第二封奏折也到了,里面详细写明了粮的来源。
萧西驰此前奉天之命,对洛南严加束,并重关心了一南滨一带的作问题。
她记得之前温循等人便是通过询问当地土人,来寻找如何解决蛊病问题的方法,又想到南地天气比中原炎,而藩属小国的利工程肯定不如中原,他们能够在此滋繁衍,并渐渐不奉中原命令,自然是因为国粮逐渐丰足的缘故,萧西驰便有些好奇,南滨本地人士到底是怎么解决的粮问题。
洛南的这一位新君乃是萧西驰奉天之命所册立,后者自然趁机攥住了此地国政大权,周边更是莫敢有违。
萧西驰仔细询问来,发现南滨稻跟大周不同。
洛南人不修利设施,不懂移秧,更不会沤,基本只是随手而,看天吃饭。
他们将国行的稻谷称为早稻,这个品与萧西驰了解的寻常稻谷差异极大。
早稻耐旱,而且不择地而生,无论山坡平地都可以植,此外尤其重要的一是,早稻的生周期短,最短的只要六十天便能收获,的也不过一百天左右,非要说缺的话,不佳算是一个。
萧西驰在心中思忖,果然如陛所言,一地有一地的风俗,当地人久居于此,自有一办法适应环境。
洛南技术落后是缺陷,却也因此筛选了一些耐旱耐涝的谷品,可以算是因祸得福。
萧西驰是可以称作名臣良将的人,她当初虽是被扣在建平当质,却并没浪费时光,读书习文,不止懂得打仗,也晓得如何安定地方,治理政事。
洛南新旧势力斗争严重,必然有人因此家破族灭,萧西驰见机便将那些斗争失败的大族所隐匿来壮迁徙到雍州修河渠,又取来这些人家里的稻播,确定了早稻不择地而生的评价确实是真的,耐旱也是真的,哪怕只是一亩薄地上,都能轻松收获半石的稻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