羊传的裁特,是经传合并,传文逐句传述秋经文的大义,与左传以记载史实为主不同。写作方法多以设问、自答展开传述。如本篇“吴使札来聘”即是秋襄公二十九年经文中的一句,以分都是公羊传对这句话的“微言大义”所作的传述和解释。
[题解]
鲁襄公二十九年(公元前544),吴国派公札访问鲁国,左传对经过形有详细记载。当时的吴王馀祭是公札的二哥。吴国在公札的父亲寿梦就位时(公元前585年)就已称王。但中原诸国还是视吴国为蛮夷之,秋记事称之为“吴”“”的爵位在公、侯、伯之,所以实际上是贬称。而公羊传于“诸夏”的民族偏见和地域偏见,甚至否认吴国“有君、有大夫”对秋记事用语理解为抬了吴国的地位。本文就是公羊传解释秋为什么用“吴”肯定吴国“有君”用“聘”肯定吴国“有大夫”的。全文层层设问,步步,以事实说明公札的贤、仁、明大义,使吴国在诸夏心目中的地位得到了提。
[译文]
(秋记载:)“吴派札来(鲁国)访问。”
吴国本无所谓国君,无所谓大夫,这则记载为什么承认它有国君,有大夫呢?为了表明季的贤啊。季贤在哪里呢?辞让国君的位置啊。他辞让君位是怎么一回事呢?谒、馀祭、夷昧跟季是一母所生的四兄弟,季年幼而有才,兄们都他,一起想立他国君。谒说:“现在如果就这样仓促地把君位给他,季还是不接受的。我愿不传位给儿而传位给弟弟,由弟弟依次接替哥哥国君,最后把君位传给季。”馀祭、夷昧都说行。所以几个哥哥在位时都勇敢不怕死,每次就餐必定祈祷,说:“上天如果让吴国存在去,就保?v我们早遭难吧。”所以谒死了,馀祭国君。馀祭死了,夷昧国君。夷昧死了,国君的位置应当属于季了。季使在外,僚是寿梦的庶,就即位了。季访回国,一到就把僚当作国君。阖闾说:“先君所以不传位给儿,而传位给弟弟,都是为了季的缘故。要是遵照先君的遗嘱呢,那么国君应该季来;要是不照先君的遗嘱呢,那么我该是国君。僚怎么能国君呢?”于是派专诸刺杀僚,而把国家给季。季不接受,说:“你杀了我的国君,我受了你给予的君位,这样我变成跟你一起篡位了。你杀了我哥哥,我又杀你,这样父兄弟相残杀,一辈没完没了了。”就离开国都到了延陵,终不吴国廷。所以君以他的不受君位为义,以他的反对互相残杀为仁,称许季的贤德。
那么吴国为什么有国君,有大夫呢?既承认季是臣,就应该有君啊。札是什么呢?吴季的名啊。秋对贤者不直称其名,这则记载为什么称名呢?认可夷狄,不能只凭一事一就认为够条件了。季是被认为贤的,为什么季还不够条件呢?认可人臣的,一定要使他象个臣;认可人儿的,一定要使他象个儿。(言外之意是:季是夷狄之的臣,是夷狄之王的儿,就要在用语遣词上显示这一来。这就是所谓“秋笔法”)(王维堤)
[注释]
(1)聘:古代诸侯国之间派使者相问的一礼节。使者代表国君,他的分应是卿;“小聘”则派大夫。
(2)贤:用作以动词。季:公札是吴王寿梦的小儿,古以伯、仲、叔、季排行,因此以“季”为字。史记称他“季札”
(3)让国:辞让国君之位。据史记?吴世家记载,寿梦生前就想立季札,季札力辞,才立诸樊(即谒)。寿梦死后,诸樊又让位季札,季札弃其室而耕,乃止。
(4)谒:寿梦,一作“遏”号诸樊。秋经写作“吴遏”左传、史记称“诸樊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